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的实践探索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7-05-31 浏览量:632 二维码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实践探索

赵忠秀

2017年4月10日

一.学校的顶层设计与保障  

(一)贸大与国际组织:历史与传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于1951年,在2000年以前隶属于外贸部,2010年划归教育部直属,2010年起由教育部和商务部共建,专业跨经、管、文、法、理、工六大门类,国际化程度高。毕业生活跃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最前沿,几乎所有的驻外商参处都有贸大毕业生,师生能够适应在国际组织工作。中国首任世界银行执行董事(1980)许乃炯赴任前曾是我校的国际贸易系主任,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博士是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和青年教师,2013级毕业生白荷菲同学签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助理创新官员职位。

(二)把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纳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013年学校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基地实验班,形成三个层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推送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学生培养和就业的副校长、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研究生院、教务处、财务处、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国际处、校友会、校团委和各培养学院,办公室设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 

一个核心项目:“国际组织人才基地”实验班 

三个层次培养体系: 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本硕连接项目,三语复合拔尖创新人才,国际组织就业导向的专业全覆盖。 

(一)实验班项目的总体设计 

1.由教务处牵头组建,发挥多学院协同效应。

在教务处的协调和组织下,2013年9月,从全校2000名大一新生中遴选出40名优秀学生,以小班教学方式单独开班组建了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积极探索新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大一学生一入学,就由主管本科教学副校长对本项目进行宣讲动员,全校大一新生自愿报名参与选拔,然后进行英语与综合素质笔试确定最终复式名单,再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复式,确定最终录取名单。之后每年参与报名的学生都在300人左右,最终录取40名学生,进入实验班的学生都有着很好的综合素质能力与语言能力,具备用汉语、英语和法语三种语言工作的潜质。 

2.重视国际组织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

该实验班不同于其他荣誉实验班之处在于,它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国际组织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与熏陶。 学历连接设计为双轨道:a.本校经济学本科+法律硕士;b.本校经济学本科+国外硕士。

3.培养目标。

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强烈的人文关怀、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团队意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和法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具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问题的能力;具有办理国际商务和法律事务的基本技能;具有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与技能。

(二)实验班特色

1.课程特制。本项目有效融合了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与国际法的相关课程(学校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做支撑),以法语为依托,综合培养学生的国际事务问题处理能力,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本项目做出针对性的专业课课程设计。

2.语言强化。在培养方案上大胆创新,突破总学分的限制,加大法语语言能力培训的课程。通过课外讲座、培训等项目培养学生对国际组织基本技能的了解与熟悉,注重学生精神风貌、气度、自信等的培养。

3.国外专业实践。为加强学生对国际环境和国际组织的熟悉,加强学生的角色感,根据项目培养方案的设定,第7学期到国际组织所在地的学校或组织进行学习或实践。

4.班主任负责制。项目所在的经贸学院为本基地班配备一名国际化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为本基地班学生提供学术引导及选课顾问。除了公共基础课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均采用小班授课,同学一起上课,一起讨论,采用类似书院式的管理模式。

5.“2对1”全程教学辅助制。该基地班采取“中外结合”的助教模式,即前3个学期采用外语学院的中国研究生充当助教,第4、5、6学期由经贸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充当助教,帮助学生提高口语,熟悉对象国文化。

6.优先免推研究生。完成该基地班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办法》中规定的不予推荐或取消推免生资格的情况,将进入我校本硕连读项目,或优先推选进入学校国际合作的硕士项目。硕士攻读学位可选法学硕士或经济学硕士,鼓励获取法律学位。本项目本科生毕业后将授予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士学位。

7.严格的淘汰机制。该项目采取严格的淘汰机制,主要包括:第一,自愿退出:学生在感觉自身能力与精力不能适应本班学习或者个人兴趣发生转移时,可提出书面申请退出本班。第二,强制淘汰:学生该学年平均学分绩点低于2.5或者出现不及格课程累计达到三门(不含语言类课程),将采取强制淘汰机制。学生退出后可以按学校跨院转专业管理办法参加转专业环节,也可以转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各专业继续学习,但如果是在第一年内淘汰的,则只能返回该生在进校时所录取的专业进行学习,完成相关专业的学习。 

(三)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厚的国际经济、商务、法律、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娴熟的汉、英、法语言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在国际组织以及国家国际发展事业部门和跨国公司等胜任经济、法律和公共事务等工作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2.专业要求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团队精神;

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和法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具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问题的能力;

具有处理涉外商务和法律事务的基本技能;

具有在涉外部门、企事业单位运用英语和法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和技能。

3.三个层次培养体系

本硕连接 (双轨道) 

国内轨道:部分学生保送进入法学院法律硕士(国际组织项目),第一年课程学习,第二年到国际组织实习,第三返回本校准备毕业。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国际法学)支撑的经济学士+法律硕士学位连接,中、英、法三种语言能力。 

国际轨道:申请国外名校攻读硕士(日内瓦国际与发展研究生院、乔治敦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维也纳外交学院、约翰霍布金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

培养三语复合拔尖创新人才:

专业+三语(汉语+英语+法语)

专业+三语(汉语+英语+西班牙语)

专业+三语(汉语+英语+俄语)

法律+英语

国际组织就业导向的专业全覆盖:国际组织知识普及、模拟联合国活动、高端讲座,通识教育体系中植入国际组织模块国内外访学、实习、实训激发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的兴趣和热情。

 

三.五大举措保障培养质量 

1.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引进全职海外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聘请海外知名专家担任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方式,多层次、多样化地引进海外智力,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2.积极参加国际认证,设立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课程。我校于2014及2016年先后通过了EQUIS和AACSB国际认证,并获得了北美精算师协会VEE认证、英国精算师资格等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免考权,积极参加教育部评估中心认证国际合作(中俄、中国与欧盟)的探索工作。 

3.建立学生国际培养平台,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我校与海外多所知名大学通过校际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并推动了多种高层次访学、交流、游学项目,多次举办赴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组织的专门访学团,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组织志愿者活动,拓展学生国际发展的视野和适应性。 

4.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和使用国际精英人才。目前,我校有来自153个国家的3200多名长期留学生,学校积极贯彻国家留学会议精神,发展高端留学生硕士培养项目(包括国际经济合作硕士、国际工商管理硕士、亚投行金融硕士等),并着手启动发展中国家多边贸易体制与国际组织硕士培养项目,培养发展中国家知华友华的潜在的国际组织人才,以期未来在国际组织中能够形成共识和策应。 

5.举办暑期国际学校,探索“本土国际化”路径。我校自2012年以来每年约开设100门国际暑期学校课程,涵盖经、管、法、语言、体育等多个学科,嵌入学生培养方案,为学生创造了不出国门享受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发展能力。 

 

四.国际组织人才推送工作 

1.加强有针对性的对接工作。我校努力加强与各类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做好国际组织招聘信息的传递工作,为各类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精准的海外实习、交流学习和就业申请的机会。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地班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提高学生在读研期间进入国际组织(如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实习的对接能力。 

2.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在课程体系设置及师资力量方面,完善并巩固基地班现有的经、管、法、语言多方位发展的课程体系, 邀请更多具有丰富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专家参与授课,为学生提供了解国际组织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以及人才需求的直接渠道。进一步加大海外师资引入力度,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针对性,为实现基地班培养目标夯实基础。 

3.扩大选人范围,提高学生适应度。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鼓励有志于从事国际事务工作的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个性化选修第二外语及法律相关课程。

 

五.项目经验

激发学生的热情 

定向联系国际组织 

与国际合作院校开展合作,获得国际组织实习机会 

向国家部委输送储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