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8-01-02 浏览量:415 二维码

来源:微信公众号 国际组织实习生

我在国际组织工作的愿望,最初来自于我在世界不同地方做志愿者的经历。2013年,正在读大一的我坐了27个小时的大巴,一路从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颠簸到最南端的新奥尔良市,参加飓风后的重建。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东南部。新奥尔良作为重灾区之一,大部分平民的房屋被损毁,几千人死在了瞬间的无助之中。八年以后,在我去参与重建的时候,我依然看到了一片片倒塌的房屋,和一所八年间都没有复课的学校。

从新奥尔良回来的五个月后,我参加了中、美、英大学学生合办的TECC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Connecting Cultures)支教项目,来到湖南省凤凰一中,组织了为期十天的文化体验活动,旨在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同学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当时的凤凰在国家三线城市中发展相对迅速,但是学校的教室依旧相对简陋。在那些简陋的教室里,却有着一颗颗渴望了解世界的心。

我的志愿经历让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到了自然灾害、贫富差距给人们生活造成的不同影响,也让我意识到了“发展”是一个持久的、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地方和国际组织的紧密沟通与合作。

在新奥尔良和凤凰的经历让我在本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际关系专业,在欧洲政治、中东政治、亚洲政治、人道人权、国际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所涉猎。我本科就读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女子学院 (Smith College),一所自由、激进,又包容的文理学院。学期中除了课程之外经常会有不同专题的讲座、交流会,学生和教授们可以一同讨论政治时事,抒发自己的观点。

然而,在享受史密斯给我的教育的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一名学习国际关系的学生,光在一个地方读书是不够的。一直向往去欧洲的我,从大一开始便学习法语,大三时跟随学校的项目在巴黎政治学院和巴黎第七大学交换,所有课程都用法语进行,并且在寄宿家庭度过了一年全法式的生活。

在中国、美国和法国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给了我不同的审视国际政治的视角,也让我领略了不同国家和大洲的文化差异与魅力,结交了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朋友。

2.png

2015年7月,瑞士联合国万国宫前


对于所有情系国际组织的人来说,在联合国工作都是他们最热切的愿望——我也不例外。大三的暑假,在巴黎交换结束的我直接来到瑞士日内瓦联合国附属机构国际电信联盟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对全球信息技术鸿沟进行了研究,该研究使得全球信息技术普及、遏制贫穷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在实习中最打动我的,是我当时的上司Josh。今年四十岁出头的Josh来自韩国,和妻子生有三个可爱的女儿,之前一直在日内瓦的一家私企工作,但他一直忘不了他在罗马尼亚没信号没网的小村庄里和当地孩子们共度的艰难并快乐的时光。34岁的时候,Josh毅然决定辞职,在电信联盟无薪实习六个月,实习后幸运地成为了一名正式员工。之后的近十年里,他一直致力于缩小国家间的科技鸿沟,致力于把互联网架设到世界上更多的角落。此外,他每年都会自费前往罗马尼亚,带着一些小的平板电脑,教那里的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学习互联网知识 。

在联合国实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太多和自己有着同样梦想,并且敢于付诸行动甚至代价的人。这些梦想看似理想主义,但却无比真实。他们的执着,推动了多边对话、国际合作、和世界发展。


纽约联合国总部实习

3.jpg

如果说日内瓦的实习把我领进了联合国的大门,2016年纽约总部的实习则让我对这个组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7月,我参与组织了在纽约举行的全球高层领袖论坛,向全世界宣传了去年年底被联合国193个成员国采纳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包括抗击贫穷、普及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进国际对话等等。论坛期间,我协助采访了来自各国的联合国官员、政府首脑、私营企业以及NGO代表,聆听了他们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所作出的努力,并把他们的故事编辑成视频,呈现给更多的观众。此外,我还在联合国经济社会部的社交媒体上撰写了有关青年教育、女性、儿童、难民等方面的文章。当我看到有更多的人因为我的文字而重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和感动。


寄语未来

如今,在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工作,研究生学位几乎已成为应聘的一个硬性指标。在如此形势下,我决定本科毕业后便攻读研究生,储备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批判分析能力。

不过即便是这样,我还是选择要“依旧在路上”——2016年3月底,我被哥伦比亚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国际事务双学位项目录取,将分别在两所学校学习国际经济政策和政治经济发展。

目前,在巴黎政治学院学习之余,我和四名同学在与UNICEF France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法国分会)一同筹划2017年的“战争冲突中的儿童权益”国际峰会,并且正在向法国政府游说,鼓励其签署国际上2015提出的《安全学校宣言》(Safe School Declaration),以保障冲突地区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保护他们的学校不受到武装部队的侵占。

回顾过去的四年,我觉得我有幸能在世界上不同地方学习、工作,是因为我对于生活大胆的想象和不断的追求。大一时我问自己:“为何不去巴黎交换?”在那之后的两年中,我将自己的法语水平从零提高到具有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大三时我问自己:“为何不去联合国工作?”在那之后,我一直关注着联合国的新闻和动态,了解了这个组织的各个分支机构,并把几十份申请递交到了不仅是日内瓦和纽约,还有金边、曼谷、维也纳、华盛顿等地的办事处。

我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多“想象”,却也有很多“未曾想到”。我未曾想到,我偶然读到的一篇关于非洲移动太阳能板开发的文章让我和电信联盟面试官有了共同的话题;我未曾想到,我关于巴黎遭恐袭后“我是查理”游行的摄影和评论让我在纽约总部实习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我未曾想到,在关键时刻助我一臂之力的,原来是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只要跟随内心的向往不间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机会就会在不经意间来到自己面前。

我时常会想到我的未来。虽然现在我面前的路还充满未知,但是我喜欢这种其中无限的可能性。从北京,到美国,到欧洲,再到非洲,我已到过很多“远方”,但是我的心却在更远的地方,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我未来工作或生活的“家”。我渴望永远在路上,享受未知带给我的惊喜,但是无论我身在何方,我都会坚持我最微小的理想,付出最不懈的努力。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多一个在战争中的孩子重返学校,多一个低产家庭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多一个人关注以全人类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再多一个,我的努力便有了意义。

(编辑 J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