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泽琨:只不过推翻所有假设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9-10-26 浏览量:666 二维码

石泽琨:只不过推翻所有假设

在老挝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实习,对于我来说着实是一场冲动。我自认是一个平平无奇,中规中矩的典型无趣乖小孩,往清华的校园里一扔,连在知乎上能“谢邀”的资格都没有。直到递了研究生保留入学资格申请的表格,反复向老师确认“这就算办完了?”,我才有了一点迟钝的觉悟:我寡淡的人生路即将出现一些微小的偏差,我要暂别“象牙塔里每天早上醒来的丧气和迷惘” (credit to 多雷《韶华》),亲身碰触联合国这个新闻联播里的词汇。

 

至今,我在UNICEF老挝办事处的Communications团队工作,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主要负责活动策划和文件撰写。期间,我参与接待了多国的UNICEF National Committee;与当地政府合作,筹办了老挝的第一届世界儿童日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500人;支持了老挝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人群中,科学育儿实践的推广。

 

关于多样性

 

老挝的UNICEF办事处不算大,除去National OfficerP级别的同事还不到二十位,但从美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尼泊尔、缅甸,这二十位的国籍几乎没有重叠,更不必说大家曾经工作过的地区和国家。我的西班牙上司在来老挝之前,在乍得度过了两年每天都是紧急状态的日子,博科圣地、人肉炸弹、屠杀、绑架妇女曾经充满了她的日常。在阿尔巴尼亚NGO工作过多年的美国/澳大利亚同事经常半开玩笑地进行“阿尔巴尼亚人民与老挝人民的拖延症异同比较分析”。印度同事则会时不时与好奇的我们分享他在朝鲜UNICEF工作的那些年。如果以一张世界地图做靶,飞镖盲扔,命中有办公室同事足迹地区的几率,怕是要比命中没有的几率还要高上不少。

 

在外文系度过本科四年,我以为自己大大小小的交流交换也算去了不少,但碰上这般实打实的国际性与多样性,才算是彻底明白了自己的浅薄。“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尊重多样性”并不只是申请时一句好看的空话,而是真正能力上的要求。不同的背景塑造了彼此不自觉的预设立场,工作中的冲突与争论是难免的。这不仅对初入职场的我是挑战,对于已经在联合国系统中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同事依旧是挑战。有时候,我也会傻乎乎地回到工位上一个人生闷气,内心戏演了一场又一场。好在每次还能冷静下来,仔细地重新审视自己,不断提醒自己提防“何不食肉糜”的陷阱,不断逼迫自己抛弃所有的assumption,再次出发,带着尊重和耐心去了解、沟通、磨合,走出自己行为处事的舒适区。毕竟不同的工作方式有时只是左右之分,而无高下之别。

 

关于国家形象

 

出门在外,每次和别人介绍I am from China,无论对方是谁,受教育程度如何,我都从不必担心对方回问Where is China?或感叹Oh, really? I’ve never heard of it before。但细想起来,这样的理所当然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privilege,能有底气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名字的国家又能有几个呢?

 

但知道并不等于了解。和邻国韩国、日本相比,中国在联合国系统内的从业人员人数依旧严重不足,已经连续多年underrepresented。在无数次闲聊的字里行间,我也能感受到许多同事对于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傅满洲一样的东方他者,有着西方无法理解的强大,也藏着根深蒂固的对立。很多常识性的误解常常让我哭笑不得。

 

在保研的文书中,我曾许下豪情壮志未来要参与构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体系,在UNICEF的实习更加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理想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段时间沙特记者Khashoggi在使馆离奇遇害,占领了西方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午餐闲聊正high时,一位同事直接扭头问我So what is Chinese attitude?,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虽然我大致还是猜出了中方希望事件能得到妥善处理,将对此给予持续关注,但是不少这样猝不及防的瞬间都让我意识到自己不但不够了解世界,也还不够了解中国。

 

幸运与感谢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回顾过去的两个月,我所有的assumption都在被挑战、被质疑、被推翻,但在二十二岁的年纪,我依旧相信被现实“打脸”是一件光荣且幸福的事情。能够在本科毕业后在湄公河畔有一段gap year,令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与现有的能力不足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感谢外文系和公管学院的信任,给了一次我放飞自我的机会。 也感谢清华的职业发展中心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来源:清华职业辅导微信公众号

(编辑 Cec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