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前,扬大学子史晓亮休学北上,在北京中关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成功地掘取了“第一桶金”;去年9月,他又重返校园,继续学业;如今,他一边学习一边带领着一批学子继续谱写着创业的新篇章。史晓亮的独特创业经历在扬州大学美丽的校园里漾起了不小的涟漪,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赞誉。
16日下午,记者在扬大见到了史晓亮。眼前的史晓亮,戴着眼镜,面目清秀,看上去完全是个文弱的大男孩。谈起自已的经历,如今的他显得从容、坦然而淡定。
家中突遭变故 毅然休学北上
史晓亮是甘肃武威人。2001年8月,他考入扬州大学文学院文秘专业。刚进大学的史晓亮,为上了自已喜欢的专业而庆幸并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并没有找到想象中的精彩,却觉得压抑和空虚,产生了暂别校园的想法。同时,一个现实问题也摆在眼前:虽然中文是自已喜欢的专业,但相对而言,中文系毕业生要找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确实不易。“必须要有一技之长,否则今后的出路将很渺茫。”这个想法亦在他的脑海中产生并越来越强烈。
2002年底,家中又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父亲经营的一个建筑公司因为债务缠身而倒闭。“那是一种彻彻底底的破产,一瞬间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对于以前从没考虑过如何计划自己日常开销的史晓亮来说,这无疑意味着将从此失去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他也得不从此精打细算起来。再加上他还考虑到家中唯一的妹妹也要上学,于是,史晓亮有了离开校园先打工挣钱帮家里度过难关的念头。大二下学期,这个念头始终在他的脑海中盘旋,一直到学期结束。
初尝漂泊艰辛 苦学一技之长
刚到北京的日子异常困难,据他自已说,好几次都有打退堂鼓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因为他知道,这是考验自己最关键的时候。那时,他住在中关村附近一间由车库改装的阴暗的地下室,跟别人合住,条件很差,但月租也要300元。史晓亮省吃俭用,每天的伙食费开支不超过10元。一开始,他靠替别人抄写文稿、去电脑公司揽活修电脑、帮别人散发广告传单赚取一点收入维持生活。不过,这只是他的权宜之计,他所要的并不是这种生活。
“要立足,必须有一技之长!”史晓亮越来越觉得这一点的重要。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参加了新东方的软件培训班。由于以前学的是中文专业,一下子改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史晓亮觉得特别吃力,于是他一边自己钻研一边向人请教。培训的地点离他租住的地下室有二三里地,史晓亮每天很早就起床,简单吃点饭就赶去学习,中午就在培训地附近吃个盒饭,然后继续学习。“那时侯最大的享受就是能够好好地睡上一觉!”史晓亮说。
那一年的春节,史晓亮是一个人在北京的地下室里度过的,这也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在外面过年。除夕之夜,听着外面热闹的鞭炮声,想着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和妹妹,史晓亮辗转难眠。2004年5月,史晓亮终于通过了JAVA认证的软件工程师考试,而这种考试的通过率往往不到三分之一。
谈起这段经历,史晓亮显得很平静:“我从没有后悔,相反却值得庆幸,在学校里想吃苦都吃不到。这样的一种经历将成为我今后创业的动力。”
假期里,史晓亮说服了父母,2003年9月,史晓亮正式向学校提出了休学申请,毅然奔赴北京。
创立公司 成功挖取“第一桶金”
2004年8月,怀揣软件工程师证书的史晓亮被一家公司聘用,后又辗转来到清华紫光公司,参加了北京地税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行政处罚模块的开发。这个系统比较复杂,先后有100多名软件设计人员共同开发了三年多。由于住的地方较远,史晓亮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乘两个小时的车去上班,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凌晨两三点才回到寝室。没日没夜地工作,那段时间他走起路来都有一种飘忽感。几个月后,史晓亮成功完成公司交给自己的任务。就在这时,受一位朋友的点拨,史晓亮又有了新的想法——自己开一家公司。
2004年12月底,史晓亮办好了各种复杂的手续,终于在中关村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北京网络方舟科技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和营销等业务。然而,在中关村,像他这样规模的公司多达3、4万家,一个新成立的小公司要想开拓业务何其艰难,资金、客户、人力资源等都是开展业务的瓶颈。
谈起过往的种种艰辛,晓亮一笑而过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一个客户上门。有一天晚上,与史晓亮同住一屋的朋友开玩笑地对他说:“你怎么不到电线杆上去贴广告啊!”别无他法,于是,史晓亮立即打印了50份小广告,乘着夜色走上街头,第一次偷偷摸摸地在电线杆、楼道墙壁上为自己的公司做起“宣传”。令史晓亮意外的是,第二天当他还在被窝里的时候,一阵电话铃声他从睡梦中惊醒,史晓亮一蹦从床上跳了起来,就这样,他接到了公司成立后的第一笔业务。史晓亮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拿到第一笔做网站的2600元报酬的时候,心中那份高兴劲今天想起来都激动不已。后来,凭借扎实的技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史晓亮的公司连续接到不少项目,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获利十多万元。
有了“第一桶金”,史晓亮又开始为自己确定新的发展目标。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他的事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涉足电子商务。在帮助郑州的一个客户维护工艺品网站的过程中,火爆的交易量使他非常震撼,他立即想起了扬州的工艺品,无论是在文化内涵还是市场气还是品种数量上都要远远超过郑州,而且时下的扬州正在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和文化产业,急需既有市场头脑、商业运作经验,又有良好的经营理念的商务人才,“天时地利人和”,自己何不抓住这个商机呢?
经历了社会打拼的史晓亮觉得,搞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仅仅是一个基础和平台,更重要的还要靠广告宣传、营销策划去打开市场,然而自己在市场营销、项目策划、广告宣传方面的知识显然还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经过多次反复思考后,史晓亮作出了一个令同行意外的决定:回校复学,进一步充实自己,边学习边创业。
重回校园 再续新的创业故事
2005年7月底,史晓亮重新回到久违的校园,回到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古城扬州。
开学以后,除了每天按时上课,史晓亮的课余时间也排得满满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登门拜访学校的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听取他们对创建“扬州工艺品网”的意见。他还利用课余时间,骑着一辆自行车,走遍扬州的大街小巷,与扬州工艺品生产厂家交流磋商,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2005年12月28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由史晓亮投资十万元的“扬州半塘科技咨公司”终于获准注册,并顺利拿到了工商局的营业执照。如今,扬州工艺品网站已正式开通,史晓亮说,他要通过他的网络,把扬州的漆器、玉器、古琴、古筝等工艺品推向东南亚,推向全世界,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扬州,让扬州的产品和文化走向全世界。
这是学校为晓亮提供的公寓兼工作室
2005年底,史晓亮以“离校休学—成功创业—入校复学”的独特经历,成为“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今年3月27日,史晓亮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
荣誉之下的晓亮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回校后的他新点子更是层出不穷,也带动了一批同学进行共同创业的尝试。他的同班好友刘颖如是说:“如今,动脑筋、想点子创业可能已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除了工艺品网站外,他最近正在做两件事情。
一是创办了扬州烟花三月写作网。据史晓亮介绍,这主要是一个提供应用文写作的网站可以替客户撰写产品介绍、企划书,营销方案等。“就撰写这一块而言,这个事情可说是无本万利,市场前景无限。写作网开通以来,就不断接到客户的电话。这既为小公司节约了成本,给同学提供了锻炼机会,也给相关领域的专家提供了用武之地。”谈及此事,史晓亮满怀信心。
另一件事就是扬州一种地产矿泉水的市场总代理。这是史晓亮做的第一个面向扬州整体市场的策划。目前,他的整个团队,约有60多人,从策划到销售都是扬州大学各个学院的学生。目前他们正在着手矿泉水的宣传海报、传单、广告词等工作,据说两周后将正式向市场推广。做这件事的目的,史晓亮是这样想的:带动一批同学,让他们明白创业并不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创业成功了当然收获更大,万一失败经验也同样宝贵,多做些事,多锻炼自己,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得多,切不可虚度了大学生活。
老师、同学眼中的史晓亮
史晓亮的故事已传遍了扬州大学。同学们提起他来也是赞誉有加。他的同班同学、学生会勤工助学部部长胡高华所说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晓亮真的很棒,很有思想,敢想做,就创业而言,有许多学生其实都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最终没能走出第一步,而晓亮真的可算是第一个吃螃蟹也尝到甜头的人;并且,他工作学习都非常忙,却能把这两者关系处理得这么好,确实不容易;另外,他不但自已创业,还带动了身边的一些同学起学软件编程、做网站,做业务,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非常令人敬佩。”
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芮鸿岩这样评价:在史晓亮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恒心、一种实现自已理想的专心、一种向实践、向社会、向他人学习的虚心、一种关心他人,回报社会的爱心和一种承担家庭责任的孝心,展现了优秀大学生的时代风采。史晓亮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他不仅有着创业的意识和胆识,最为可贵的是,他能“创然后知不足”,还能重新回到学校,边创边学,很好地处理了创业与学识的关系。
史晓亮的创业经历给了许多在校大学生以有益的启示,而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畏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不怕吃苦、敢于创业的精神和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